9️⃣ 底盤
T T.makinen Feb 22, 2006

防傾桿的選擇?

不知大家對防傾桿設定左右操控特性的看法如何?依據版大分享的手冊沒 記錯的話一般gd系wrx上是前20mm後17mm而sti則為前19mm後20mm而cusco似乎以前後各22mm為大宗,若以改善側傾及轉向不足的前提考量(不考慮避震器變因)單就防傾桿來看應如何選擇呢?

⁨6⁩ ⁨個評論⁩

我是用cusco的,後防傾桿有三個固定點,可以依照您的習慣來做調整。
我是覺得ㄧ般道路使用的話,這組防傾桿配上STI倒插的避震器,算是蠻不錯的平衡。
不過防傾桿太粗的話,後輪瞬間兩邊高低落差太大的時候容易單邊舉腳(當然也和避震器長短筒有關)。
如果以原廠避震器來說,直接把後面防傾桿剛性加大是最有效的辦法.
如果是改裝璧震器,那變數就多了,不當減震桶行程設定的影響會比防傾桿來的大
詳細情形要講清楚 還是建議找書看比較快
簡單來講 轉向特性是由前後輪的側滑角(slip angle)來定義
輪胎要產生側向力 必定要有側滑角
標準定義的轉向特性 不足就是前輪滑角大於後輪 反之就是過度 相等就是中性
而側滑角跟側向力的關係又與車重有關
而且不呈線性
舉例來說 一度的側滑角在100公斤正向荷重時可以產生95公斤的側向力
如果正向荷重增加為200公斤時 可能只能產生180公斤
因此 如果此時需要的側向力是190公斤
輪胎就必須在更大的側滑角下操作
因此設定不同的前後軸荷重移轉量 就可以造成轉向時不同的輪胎側滑角
以獲得想要的轉向特性

至於轉向特性要探討得分成穩態跟暫態來看
兩者都是由前後軸側向荷重移轉比例決定(Lateral Load Transfer Distribution)
穩態特性原則上是由前後軸防傾剛性(roll stiffness)以及前後懸吊滾動中心(roll center)來決定
暫態行為牽涉的就比較複雜 所有元件具有撓性的部分都有影響
如阻尼 防傾桿支撐座橡膠 防傾桿連桿(俗稱李子簽) 懸吊連桿橡膠等
該調整哪個參數 得視實際情形決定
這部份需要相當的理論以及實際經驗和判斷力
一般玩家通常只能按著一些基本的原則去調教
如增加調整組尼的方式
不知大家對防傾桿設定左右操控特性的看法如何?依據版大分享的手冊沒 記錯的話一般gd系wrx上是前20mm後17mm而sti則為前19mm後20mm而cusco似乎以前後各22mm為大宗,若以改善側傾及轉向不足的前提考量(不考慮避震器變因)單就防傾桿來看應如何選擇呢?

WRX GDA-E已改成與STI相同前後皆為 20mm....這是我拆下來量才知道的.
我認為已經夠粗了.....
M兄的說明我大概能了解而這也是問題所在
所以討論轉向特性看來很難排除懸吊其他橈性的變因
我單純從防傾桿桿徑來看的想法也許過度簡化了這個問題
謝謝您!

謝謝s兄的說明
我想手冊上的數據會不會是gda-c和美規sti的資料啊
其實就是被桿徑這些數據搞得有點迷失才想說板上大家經驗豐富
提出來想聽聽大家的看法!